您现在所在的是:

运动控制

回帖:0个,阅读:1153 [上一页] [1] [下一页]
1031
dddd0951
文章数:27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1031
注册时间:2006/9/22
发站内信
发表于:2006/9/22 13:53:00
#0楼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伺服系统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伺服系统渗透在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领域,如数控机床,激光加工,机器人,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办公自动化设备以及军用武器随动系统等等。伺服技术本身的发展趋势是开放化、网络化、智能化伺服系统。

   DeviceNet作为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工业标准开放网络,为简单的底层工业装置和高层如计算机、PLC等设备之间提供连接。DeviceNet应用国际标准的控制局域网(CAN)协议,具有公开的技术规范和价廉的通信部件,使得其具有比其他现场总线低得多的开发费用。设备网采用总线供电方式,提供本质安全技术,广泛适用于各种高可靠性应用场合。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DeviceNet的伺服系统的软硬件设计。通过CAN总线、单片机和高性能电机控制器ADMC401进行数据传输与控制,使伺服电机的性能更加稳定,能更好更灵活地地应用于数控系统中。

   CAN总线和DeviceNet协议的实现

   CAN总线协议及特点

   控制器局域网CAN为串行通信协议,能有效地支持具有很高安全等级的分布实时控制。CAN的应用范围很广,从高速的网络到低价位的多路配线都可以使用CAN。在汽车电子行业中,使用CAN连接发动机控制单元、传感器、防滑系统等,其传输速度可达1Mbps。同时,可以将CAN安装在卡车本体的电子控制系统里,诸如车灯组、电气车窗等,用以代替接线配线装置。由于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及独特的设计,CAN总线与一般的通信总线相比,它的数据通信具有突出的可靠性、实时性和灵活性。其特点概括如下[1]:

   l CAN为多主方式工作,网络上任一节点可在任意时刻主动地向网络上其他节点发送信息,而不分主从;

   l 在报文标识符上,CAN上的节点分成不同的优先级,可满足不同的实时要求,优先级高的数据最快可在134us内得到传输;

   l CAN采用非破坏总线仲裁技术。当多个节点同时向总线发出信息出现冲突时,优先级较低的节点主动退出发送,而最高优先级的节点可不受影响地继续传输数据,从而大大节省了总线冲突仲裁时间。尤其在网络负载很重的情况下,不会出现网络瘫痪情况(以太网则可能)。
   
   DeviceNet协议及特点

   DeviceNet是在1994年由美国的Allen Bredly公司开发的是基于CAN的一种现场总线,实现低成本高性能的工业设备的网络互连。DeviceNet协议特别为工厂自动控制而定制,它在美国和亚洲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欧洲,越来越多的系统方案使用DeviceNet来实现。

   DeviceNet规范在2002年12月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为中国的国家标准,于2003年4月开始实施。DeviceNet协议适用于最低层的现场总线,例如:过程传感器、执行器、阀组、电动机起动器、条形码读取器、变频驱动器、面板显示器、操作员接口和其他控制单元的网络。可通过DeviceNet连接的设备包括从简单的挡光板到复杂的真空泵各种半导体产品。DeviceNet也是一种串行通信链接,可以减少昂贵的硬接线。DeviceNet所提供的直接互连性不仅改善了设备间的通信,而且同时提供了相当重要的设备级诊断功能,这是通过硬接线I/O接口很难实现的。DeviceNet具有多种特点[2]:

   l DeviceNet基于CAN技术用于PLC与现场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它可连接开关、变频调速设备、固态过载保护装置、条形码阅读器、I/O和人机界面等,传输速率为125~500kbps;

   l DeviceNet使用的通信模式是:消息产生者(Producer)和消息使用者(Consumer)。传统的通信在消息传送上采用的技术式指定数据源和目标地址。DeviceNet使用的模型更为有效,它可使控制数据同时到达控制的每一个单元,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网络的频带宽度。消息产生者一次发送的数据可被多个消息使用者使用,从而更有效的传送数据;

   l DeviceNet使用的通信协议为11位标识符,即所有的I/O消息都有自己的11位标识符ID,标识符ID分成四个消息组,各有不同用途ID中同时提供了多重优先权。工作时,总线上的设备监听网络上消息,当设备辨识出正确的标识符后,将接受该消息;

   l DeviceNet上的每一个设备可以随时连接或断开,而不会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真正的开放性使系统扩充和改型非常方便。

   控制系统的构成

   为了实现伺服系统的快速实时控制,系统在设计上采用了单片机+DSP双CPU结构。在设计时将系统控制任务进行了划分:DSP完成实时性要求高的伺服控制任务,FLASH结构的8位单片机89C51完成实时性要求比较低的管理任务,单片机和DSP之间的通讯采用并行数据方式,由FPGA实现。同时FPGA还要完成外部I/O信号管理、位置脉冲指令信号处理及计数、故障信号处理等功能。伺服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系统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伺服控制中心ADMC401;外设接口FPGA+单片机89C51;主电路以及开关电源电路[3]。下面分别说明。
图片连接地址:http://www.21ca.cn/tech/news_show.asp?channelID=3&areaid=15&artid=2213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动态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非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工控网客服热线:0755-86369299
版权所有 工控网 Copyright©2024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46.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