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2/4/9 19:01:38
#10楼
我的工艺设计给你参考:
用数组或指针来解决,其实是一样的。
设光电开关至最远的分检器最大转速时需要5S,精度按0.1秒应该足够,数组长51。实际可以更长一些,如80
光电 左分检器--1---------3---------5--------7--------9---------11
A1 A2 A3。。。。A?。。。A?。。。。A25。。。A?。。。A?。。。A50
右分检器--2---------4---------6--------8--------10--------12
当光电检测到第一个物体后,读码,判断应该入哪一个分检器,比如是5,那么就给数组A0赋值为5。
然后每过0.1S,就把整个数组所有数据向后移动一次,A50=A49,A49=A48,,,,,A2=A1。
当A25==5时,表示5号分检器需要动作。
分检器的位置与数组号是严格对应关系,这个通过最开始的计算来确定。
这样数组与皮带上的物体就形成了严格的对应关系,皮带在走,数组也同步在走。
实际工艺:当传送带开始运行不管有没有物体通过光电头,每隔0.1S,就移动数组。没有物体到来,就给数组A1写0,有物体时就写分检测号。
输送带变速状态,因为输送带全速时每0.1S移动一次数组,当速度降低时比如降低为50%,就0.2S移动一次数组。这个是线性关系,比较好计算。这样不管速度快慢,我们都能准确定位。
停电,这个好办,数组设为停电保存。来电后,物料在皮带上,数组里的数据也不会丢。
大体框架有了,再慢慢加功能。比如把数组的数据显示在屏幕上,就可以模拟传送带上的物体流动起来了。
用数组或指针来解决,其实是一样的。
设光电开关至最远的分检器最大转速时需要5S,精度按0.1秒应该足够,数组长51。实际可以更长一些,如80
光电 左分检器--1---------3---------5--------7--------9---------11
A1 A2 A3。。。。A?。。。A?。。。。A25。。。A?。。。A?。。。A50
右分检器--2---------4---------6--------8--------10--------12
当光电检测到第一个物体后,读码,判断应该入哪一个分检器,比如是5,那么就给数组A0赋值为5。
然后每过0.1S,就把整个数组所有数据向后移动一次,A50=A49,A49=A48,,,,,A2=A1。
当A25==5时,表示5号分检器需要动作。
分检器的位置与数组号是严格对应关系,这个通过最开始的计算来确定。
这样数组与皮带上的物体就形成了严格的对应关系,皮带在走,数组也同步在走。
实际工艺:当传送带开始运行不管有没有物体通过光电头,每隔0.1S,就移动数组。没有物体到来,就给数组A1写0,有物体时就写分检测号。
输送带变速状态,因为输送带全速时每0.1S移动一次数组,当速度降低时比如降低为50%,就0.2S移动一次数组。这个是线性关系,比较好计算。这样不管速度快慢,我们都能准确定位。
停电,这个好办,数组设为停电保存。来电后,物料在皮带上,数组里的数据也不会丢。
大体框架有了,再慢慢加功能。比如把数组的数据显示在屏幕上,就可以模拟传送带上的物体流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