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0/10/28 15:39:13
#0楼
昨晚跟我小朋友谈起米粉,便让我想起了过去的肉丝面。
1970年代,我们去益阳市区,会要过轮渡。
两个码头,隔资江相对,各有一家饮食店;这边是李家洲,市区那边是月明楼。
李家洲这边的店名,倒是不记得了,只是那肉丝面的味道,依然铭记在心。
一口大锅,水烧滚了,把那一斤一斤的圆筒面,解开一包、投进去,又解开一包、投进去……
两根修长苗条的小竹棍,就是一双臂膀长的筷子;筷子稍稍地斜立、适时地在锅里施施地游动,面条在锅子里翻滚着。
碗已经排列整齐,里面有清汤,一筷子一碗面、一筷子一碗面,面条在碗里条理分明;然后浇上臊子、撒点葱花、淋上酱油。
坐在桌子旁的我们,面条就到眼前了。
臊子是肉丝的,有浓浓的、酱色的汁,还有一种特别的香。
写意的酱油、点点的葱花、错落的肉丝、扑鼻的香味,趁着热,把面条挑匀,就可以开始或慢慢品尝、或狼吞虎咽了。
面条的味道,主要是在臊子里,连着面也好吃,汤也好喝;每次,我把汤都要喝完的;
饮食店整个白天都开门;那肉丝面,你可以把它当早餐,可以把它当小吃,也可以拿来充饥;甚至呢,遇到朋友,拿来请客,一起坐坐,也不显得寒碜。
两边的饮食店,口味是一致的,价格也一样:二两粮票、两毛钱。要吃面,得先买块小小的竹牌子去换;有句话叫什么来着,反正是先给钱、后吃面的意思。
月明楼这边,墙上还是哪里,曾见写有“丏条”二字,当时我还纳闷,面条怎么会是“丐”条呢?
后来离开了益阳;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面馆倒是到处都有,只是难以寻觅到记忆中的肉丝面了。
1990年代吧,在桥北一个摊子上,偶遇过一次,勾起了些许的回忆;再是一次在桥南,秀峰剧院旁,吃米粉吃到了那点口味。
现在好久没去吃了,不知还可找到那种古典味道否。
(qlin,20101028)
那时候没有网络,也没有网络语言,否则,就会发出这样的感概:等我发财了,买面买十碗,把面条倒了,光吃臊子!
接下来,会转几篇以前的博文,到这个帖子以保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30 8:20:5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