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是:

职场人生

回帖:21个,阅读:2329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帖子主题:

怀念益阳的肉丝面

3181
赵细顺
文章数:2194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3181
注册时间:2007/12/24
发站内信
发表于:2010/10/30 13:47:14
#10楼
怀恋热干面,面锅,清汤.

  小时候家里没钱,吃不起,看到别的小孩吃这类早餐,口水都快出来了.进中专后经常吃,没等我吃够本,三年时光就过去了.背景离乡,来到江苏.吃不上这些了.只好每年过年回家,吃上一两次.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20557
qlin 版主
文章数:6709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20557
注册时间:2006/2/20
发站内信
2018论坛优秀版主
2017论坛优秀版主
2016论坛优秀版主
2015论坛优秀版主
2014论坛优秀版主
2013论坛优秀版主
2012论坛优秀版主
2011论坛贡献奖
2010年论坛优秀版主
发表于:2010/10/31 13:16:23
#11楼
黄泥湖的萝卜——洗清卖白

   这句家乡的俗语,我一直以为中间是“逗号”,直到刚才打字时,才使用了“破折号”;因为算起来,这句话应当是歇后语。
   但仍然踌躇的是,到底是“卖白”呢、还是买白?因为,益阳方言中,“买”“卖”发音完全相同。平时说说,心领神会,但写到纸上,缺少了音调节奏,便需要落到实处。
   
   这些且不管它。
   要说起黄泥湖的萝卜,确实有个远近闻名的故事。
   当年曹操八十万大军下江南——八十万啦,要吃要喝——就算是虚数,也有二三十万吧,仍然是需吃需喝。这要不小心,把粮草给吃完了,那还得了:人是铁,饭是钢嘛。
   什么?哦,说混了:草是留给马吃的。给人吃的,那不叫草,叫菜。
   别说,这八十万人马一路行来,这天还真快缺粮了!
   
   那位说了,可以望梅止渴啊!
   按说呢,这也是一个办法。对付几十几百号人,走个几里几十里地,倒也是一个办法。说白了,这办法只能解一时之急。
   但,倘若是浩浩荡荡如蚂蚁般川流不息的人群,就不是一个办法了。
   
   自古成大业者,自有神助天佑。
   大军快缺粮了,缺粮可不是小事;而这事还得捂着盖着,别让人知道了,因为这是特级军事机密——问我怎么知道的?不瞒你说,这事过去二十多年了,解密了,所以知道了。
   哎哟,那位又要挑刺,小心我不说下文了——二十多年,是指听故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他们什么时候吃萝卜,我又没吃,关我什么事——说漏嘴了。
   这天,一小兵误打误撞……
   
   大军逶迤而来,先头部队已到了黄泥湖。
   这天,正当高层筹划无措之际,一小兵误打误撞,一脚踩到了一块白白的石头上;哪知,这石头还软软的,这汉子也是个刨根问底的人物,便纠集了几个同党,挖了起来。不挖尤可,一挖,以为是个什么希罕之物,于是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挖了出来。一看,一个大萝卜。
   一个萝卜一分两半,挖出萝卜肉来,八十万大军吃了两天;萝卜外皮没有吃,做成了两条船,载着八十万大军继续前行。当然,这样一缓,各路补给的粮草也就到了,这缺粮的事就下回再谈。
   
   故事讲完了,不信?前年散步,我就到了拖刀巷——当年关公关羽关云长,单刀赴会,酒不醉人人自醉,左手鲁肃,右手青龙偃月刀,拖着倒走——要不怎么算是醉了呢?故此有了拖刀巷。
   看出点门道来了——黄泥湖的萝卜,洗清卖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嘿嘿,当然我不是黄泥湖的人,否则也不会毫不犹豫地使用这句夸张语了;黄泥湖的人要说这句话呢,那是在夸自己种的蔬菜质量好。
   
   小时候听过许多的故事,也听过许多的家乡俗语;虽然,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都忘记了,但依稀记得的,总想有机会能说出来。
   呵呵,耽误各位看官喝茶了,谢谢!
   说实在话,原文可不记得了,如没有出入,实属巧合。
   (qlin,于20071009,原贴于“金属加工博客网”)
   
 
20101031注:
   后来在网上看到,故事的“正宗”说法不是如此,还牵涉到了“萝卜洲”的地名,但我还是按我的。
811
caojingjing88
文章数:29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811
注册时间:2010/7/12
发站内信
发表于:2010/11/1 13:14:55
#12楼
我也怀恋屋里的牛肉粉啊!
20557
qlin 版主
文章数:6709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20557
注册时间:2006/2/20
发站内信
2018论坛优秀版主
2017论坛优秀版主
2016论坛优秀版主
2015论坛优秀版主
2014论坛优秀版主
2013论坛优秀版主
2012论坛优秀版主
2011论坛贡献奖
2010年论坛优秀版主
发表于:2010/11/1 14:43:06
#13楼
看样子,热干面还蛮有名啊,这么多人记得!
我是只知其名,没见过。


谢楼上及楼上、楼下各位顶帖!


欢迎您支持 “中华工控网” 论坛  http://bbs.gkong.com/    “电工技术”版块
————
本人技术久已荒置,不便参与技术讨论、更无法答疑,只能一旁看看,偶尔可能提示一下队形、以示存在感……
各位见谅,谢了!   20170501启
20557
qlin 版主
文章数:6709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20557
注册时间:2006/2/20
发站内信
2018论坛优秀版主
2017论坛优秀版主
2016论坛优秀版主
2015论坛优秀版主
2014论坛优秀版主
2013论坛优秀版主
2012论坛优秀版主
2011论坛贡献奖
2010年论坛优秀版主
发表于:2010/11/1 14:59:48
#14楼
洞庭湖的麻雀——见过风浪

   洞庭湖比“黄泥湖”有名多了,所以这句话的流传面,要比“黄泥湖的萝卜——洗清卖白”广得多。而且,它所表达的意思,一看就明白;所以,今天要说的是其他。
   
   现在的黄泥湖,其实并不是湖,只是以前的一个河滩;我的家,离黄泥湖不远。
   很早的时侯没有河堤,年年涨水,估计这河滩就是这样形成的。
   爷爷说,当年“八百里洞庭”,水到了“泉山仑”的山脚下。
   
   泉山仑只是丘陵边缘的一座小山,但因其“出产”泉水,而成了当地的一个标志。
   为便于取水,依山坡修了个“泉水井”。
   小时候,“泉水井”是我们的乐园。
   
   冰天雪地里,当双脚冻得麻木的时候,我们会站到流出的泉水里,让热气腾腾暖暖的泉水,从双脚漫过。
   炎炎夏日,当收工路过泉山仑的时候,我们会去泉水井里,享受片刻的清凉。
   春秋之日,东奔西跑或捉过鱼虾之后,也会去泉水井捧口水喝……
   有一点是大家都很注意的,就是尽量避免弄脏取水点的水。
   
   泉水井并不大,那时的井呈长椭圆形。
   面积呢,有两三个平方米吧;那深度,充其量也就400毫米——取水时,要用瓢去舀。
   然后是出口——出口是一条蜿蜒着顺坡而下的小沟——那沟鲜活清亮的水,日日夜夜源源不绝汇入不远的水渠。
   
   双抢时节(夏天抢收早稻、抢插晚稻),邻近村子里的人,也有去泉山仑取水的——挑给正在烈日下劳作的人们一点清凉。
   我们自己生产队的人,当然也是喝这水。
   人们说,这水不但凉,而且甜。
   
   我距离家乡并不远,但一年寥寥数次的回家,总想着泉水井的水。
   离乡渐久,一次竟感到那水没有以前甜了,当然我只藏在心里。
   后来的一天,听我婶婶说,泉水的味道没有以前好了,我才说出心中的疑惑。
   不知怎么的水味竟变了。
   
   1996年发洪水的时候,决堤了。
   我问,水最高时到了哪里,他们指给我看——竟然比以前大人们说的,解放前的水位还要高。河堤是解放后修的,一年一年加高。这些都是附近的人们出力,后来机械化程度提高了,改成了出钱。
   但我没有问,淹没了泉水井没有。
       
   每次我带小孩回去,我都会跟他去泉水井,拿“矿泉水瓶”灌一瓶水。
   现在的井改了位置,比以前更小了,且为了灌溉,前面挖了一个深坑。附近公路的修通,使得泉水井前面的渠道路,走的人很少了。一些青草,长得很茂盛。以至看起来,泉水井周围,没有以前的那种美了。
   但是——随着各家各户摇水井的增加,以前的公共水井大都失去了作用,唯独泉水井,还不时有人去取水。
   (莫其麟,于20071019,原贴于“金属加工博客网”
20557
qlin 版主
文章数:6709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20557
注册时间:2006/2/20
发站内信
2018论坛优秀版主
2017论坛优秀版主
2016论坛优秀版主
2015论坛优秀版主
2014论坛优秀版主
2013论坛优秀版主
2012论坛优秀版主
2011论坛贡献奖
2010年论坛优秀版主
发表于:2010/11/2 20:27:52
#15楼
端午节的童年

   好久不闻龙舟那雄浑震撼的大鼓声了——只要你亲身参与,那声音会让你热血沸腾的。哪怕因为年龄小,只能在一旁听听大人们的“作战”方案,只能在岸上帮着拿拿衣服。
  听不到鼓声的端午节,仍喜欢听人们谈论哪里哪里有龙舟赛,仍喜欢听人们谈论哪里哪里的龙舟赛如何如何。坐在书案边,耳边总会响起家乡的鼓声。

  我们家乡把龙舟赛叫做“划龙船”。至今,我已想不起那时是不是禁止划龙船;但我清楚地记得,大人们是如何眉飞色舞地谈论起划龙船:船要如何制造,鼓要如何打,哪年哪年怎样怎样——会令你的手发痒,会令你的心飞起来……
  我们生产队只有30多户,但文娱活动有声有色,几岁的孩子就开始玩响器(锣鼓);有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我们叫耍地花鼓),我还陪着有3个晚上没睡觉。为此,我们队受到了公社严厉的批评,我的爸爸也是被点了名的,好象还被撤了个队长。但那种民间自发的、没有功利目的、人人都可参与的娱乐活动,那份激动,那份惬意,无以言表,至今令人神往。

  有一年,也计划着划龙船的,让我向往了好久;现在我的想象中,还总有那龙船制作时的情形:长长的、白白的将要完工的龙船,倒扣在两条特制的木凳上;甚至还有后来到小河里试水的情景……,但我已不敢肯定它是真是幻。另一幅画面则是,有次在生产队仓库昏暗的房架上,我们几个小孩看到了一条隐约可见的龙船。
  但终于,我们的龙船队,并没有组成。不过,没关系,坐在自家的台阶上,你也可以听见那“咚!咚!咚!”的声音。如果你还不满足,那你就跟在大人的后面,飞快地穿过一片片田野,爬上堤坡、你就看见小河里的水了,离大河已不远了、那鼓声随着“怦怦”的心跳越来越近了;或者翻过几个山丘,来到河边,就远远地看到大片的人群,那河里——是龙船!
  这当然是到了另外一个赛场了:坐在家里,你就可以分辨出方向,不需选择,你就会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冲。大人们都很好,会一路跟你说掌故,兴趣一来,还会听到那悠扬的歌声;并且谁带你去,他就会一定负责把你带回;要是个子小,看不真切呢,则可让你坐到他的肩膀上。……到夜晚躺在床铺上,爸爸还会讲起屈原的故事、讲好长好长的以前没有听过的故事,直到那颗兴奋的心,带着微笑,甜甜地渐入梦乡……

  记忆中端午节的天总是阴天,不冷、也不热。那是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端午节这天也是宜人的阴天,那天休息,独自一人来到离单位有十多里远的小山城。呵呵?!远远地听到了鼓声,对!是鼓声——不由急急地赶过去,混杂到岸上看热闹的人群中。稍作攀谈,就会有人热情地作介绍:这是哪个队,那是哪个队;穿黄衣服的是谁,那擂鼓的又是谁;去年的战绩,今年的战况……。
   现在,离开那小山城已十八年了,虽然跟我谈话的大哥、老伯的面貌已模糊了,但那种飞扬的神情,依旧在面前;那正在冲锋的龙舟,依然历历在目。

  以后来到了这个小城市,每每也可听到说哪里有龙舟赛,但终因诸多不便而未能去凑凑热闹。有一年听说市里组织了龙舟赛,却也没有看成。况且,如果是那种园林化了的比赛,多少会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的。岁月的风霜,已使我们不知不觉间,带上了多多少少的成见。
  今天的天气,又是一个凉爽的阴天,小孩已跟着他母亲去超市了。他们的端午节,不仅仍旧有传统的粽子、雄壮的鼓声,并且有了更多花样的食品、和欢声笑语的游乐园。而那负载着历史的鼓声,悄然借助着现代传播工具,越传越远,鼓舞着奋起的人们,也进入了孩子们的心灵。
   到了有一天,现在这些小孩,依旧会自豪地炫耀着端午节的童年——嘿!我们那时!
   (莫其麟 于20050611晨,原贴于“中国工控网”,后曾转帖于“中华工控网”论坛,现再次汇集)

欢迎您支持 “中华工控网” 论坛  http://bbs.gkong.com/    “电工技术”版块
————
本人技术久已荒置,不便参与技术讨论、更无法答疑,只能一旁看看,偶尔可能提示一下队形、以示存在感……
各位见谅,谢了!   20170501启
20557
qlin 版主
文章数:6709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20557
注册时间:2006/2/20
发站内信
2018论坛优秀版主
2017论坛优秀版主
2016论坛优秀版主
2015论坛优秀版主
2014论坛优秀版主
2013论坛优秀版主
2012论坛优秀版主
2011论坛贡献奖
2010年论坛优秀版主
发表于:2010/11/3 7:43:48
#16楼
没有特色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一个依山近水的小村落,前面是很大一片由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地,背后就是连绵的小山丘。
   一两岁的时候,清晨,我就喜欢坐在小凳子上,看太阳升起;看红红的大圆球,变成白白的盘子。
   小学的作文里,总喜欢写“绿油油的田野”;真的,那是好大一片绿油油的田野,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欢感觉。
   我不知道我们那时侯苦不苦,但留下的都是欢乐!

   那时候的冬天很冷(湖湘之地比不得北方,一般也就 -1~-2℃的样子),有时“白水田”里会结很厚的冰,小伙伴们就会在冰面上走来走去;有时不小心把鞋子踩湿了,就会到“泉水井”里去暖暖脚。或者,会爬进“牛栏屋”里,在暖暖的草堆里打滚,当然也会注意到、别把草弄得太乱了。
   父母们怕孩子冻着,往往会要求多穿一点衣服。但到了外面,玩起来就会脱下棉袄:全然没有冷的感觉,也全然不会有冷的感觉。
   不管冬夏,每到晚上,就有许多的小伙伴,在“晒谷坪”里做游戏,那种“疯”劲,绝对是一种超级享受!

   而最喜欢的,是猜谜语、听故事。家乡的大人们,幽默风趣,又崇尚知识文化,几乎人人都会讲故事。
   睡在家里,会听到父亲说的短篇、长篇故事,历史的、人文的、明理的、励志的、欢笑的,各种各样;“麦哲伦、詹天佑、亚细亚,枯藤老树昏鸦……”,这些人名、地名、诗词,至今还记得一点。那时,邻居来串门,也会带来新的故事。
   当然有的时候,也会急急地把饭碗一丢,晚上跑到别人家里听故事,有很多小朋友在等着呢。假若听到了鬼故事,深夜回来的路上,会把脚步踩得咚啪咚啪地响,自己给自己壮威壮胆!到了家门前,会很响亮地喊:“妈妈!我回来了!”

   田野中,照例是少不了故事的。
   唐僧晒经书,书生赶考,小姐对联难书生,员外招女婿……;薛仁贵、穆桂英、秦琼秦叔保;薛刚反唐,五鼠闹东京;现编的,传说的,应有尽有。
   有天,突然听到一句“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虽然知道这是一个皇帝出的主意,戏班子没办法,才安排的。可没有在第一时间、原汁原味地感受那有声有色的场景,心里直憋得慌。后来总算又听说了一回,却总缺少一种滋味。
   这样的好时光,随着考试、升学,不知不觉间离我而去了。

   毕业分配,首先是到了离家300里以远的山区;后来工厂搬迁,又到了离家300里远近的一座小城。而我,自工作起,连续5年没有休到探亲假。虽然离家并不远,却在这过去的20多年里,就再没有在家乡好好地呆过。
   离家的日子久了,每每在散步、游玩、出差的路上,或者坐在回家的车上,就会不经意间留意起所见的景象来:那蜿蜒的小路,那黛色的小山,那时而清亮、时而浑浊的山塘;那一丛丛黄花、那一片片碧绿、那一棵棵矮松——这不分明就是我的家乡么!
   难怪我说不上家乡的特色,原来却是如此的普通。
   但在我的心里,家乡的沟沟壑壑、田田坎坎,依然是那么的清晰;而最记得的,还是家乡的人。

   近年回家,最不希望听说的,是某某过世了。
   2006年初,笔者的父亲,也走了。
   2006年底,邻居“桂爹”,又走了;想起小时候,还跟他学过编竹篮、剪蝴蝶,心里不免一种压抑和沉闷。
   在故事浸泡中长大的我,现在空闲下来,就总有点想说说什么的感觉,抑或有想听听故事的感觉。但多年的忙碌,当年的故事几乎全已忘记;我只能祝愿讲故事的人,长命百岁、生活幸福。

   时过境迁,想想家乡的养育,我却无以为报;只有在我的心底,默默地、永存真真的感激!
   [qlin(莫其麟) 于20070203,原贴于“‘中国科技金书网’博客”]

欢迎您支持 “中华工控网” 论坛  http://bbs.gkong.com/    “电工技术”版块
————
本人技术久已荒置,不便参与技术讨论、更无法答疑,只能一旁看看,偶尔可能提示一下队形、以示存在感……
各位见谅,谢了!   20170501启
23264
sddyzyd
文章数:6952
年度积分:737
历史总积分:23264
注册时间:2007/10/12
发站内信
发表于:2010/11/24 14:04:26
#17楼
以下是引用jint在2010/10/28 15:46:58的发言:
我也怀念我们那的热干面。到处的热干面,都没得我们那的好吃

据说热干面是武汉的特产?
39925
jint 管理员
文章数:20800
年度积分:545
历史总积分:39925
注册时间:2007/8/30
发站内信
发表于:2010/11/24 14:06:56
#18楼
以下是引用sddyzyd在2010/11/24 14:04:26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jint在2010/10/28 15:46:58的发言:
我也怀念我们那的热干面。到处的热干面,都没得我们那的好吃

据说热干面是武汉的特产?

是啊,我是湖北人,吃着热干面长大的。
温馨提示:
电话:0755-26546361
邮箱:blog@gkong.com
微信公众号:工控论坛;微信号gkongbbs;
不定期修改账号密码;不要在多个网站用同一账号密码
可随时站内信联系,工作日可拨打电话或发邮件咨询相关问题
20557
qlin 版主
文章数:6709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20557
注册时间:2006/2/20
发站内信
2018论坛优秀版主
2017论坛优秀版主
2016论坛优秀版主
2015论坛优秀版主
2014论坛优秀版主
2013论坛优秀版主
2012论坛优秀版主
2011论坛贡献奖
2010年论坛优秀版主
发表于:2010/11/26 22:05:55
#19楼
查了一下“热干面”,原来是大名鼎鼎;
不过,还是不知其味。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动态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非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工控网客服热线:0755-86369299
版权所有 工控网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93.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