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三个关键造成此种故障现象:
一,TLP351工作点漂移,产生自激。
二,电源干扰(是激发TLP351自激的要素之一)。
三,电路设计缺限,是造成上面2结果的主要原因。
(下面附上详细推理细节)
乍一看此电路确实挺别致的:一是增加了二极管D14,它能够把驱动方波脉冲电压钳位于电源电压上,可以给高于电源电压的干扰脉冲提供泄放通道,增强了抗干扰能力;二是将栅极电阻分别用R213、R214、R215并联及R217、R218、R219并联后,再置于IGBT的充电与放电的独立回路中,而非直接串于栅极电路上,给IGBT的充、放电提供不同的电流回路载体,此种“一分为二”的栅极电阻形式可以减小各支路电阻的功率,相对来说也就提高了IGBT充、放电电路的可靠性。
以图中的各元器件仔细分析,哪个或者是哪些元器件是造成此种异常的元凶?任何电路的正常工作除了与它的具体结构形式有关外,与它所采用的元器件具体型号更是密不可分。在此电路中,最大的“黑匣子”莫过于TLP351了。而且此“振荡双峰”电压是频率极高的,并且,它的出现规律是在上升沿。此电路中与高频率相关的主要是D47,TLP351与C123等等这些元件了。如果D47等等损坏不会出现单纯的上升沿异常现象。另外,C123的本职工作就是用来稳定TLP351内部的高增益线性放大器的正常工作的。那首先检测C123,拆焊下来测量容量正常,换一新品上去故障依旧。那么极可能是TLP351了,如果它内部的工作点发生漂移,并且外部“触发条件满足”时也能使增益极高的内部放大器构成自激的现象。更换一正品TLP351上去后,该路波形正常,另二路换新,全部正常了。
故障已经排除,但我心中的疑惑远未消除——为什么会有如此奇特的故障现象?带着这个疑问,并且在已经得到验证的前提下,大师尝试做如下推理。
TLP351内部输出部分是一个增益极高的线性放大器,在工作时会产生陡峭的di/dt,因而它的正常工作需要外部电容C123的正常充放电方能保证内部放大器不产生自激振荡。但本机中的C123并未出现异常,为何也会导致TLP351自激?前面说了如果它内部的工作点发生漂移,并且外部“触发条件满足”时也能构成自激的现象。从ET521A测得的波形分析,本机的驱动脉冲频率为2KHZ,开关电源工作频率是驱动载频的数十倍。在每一个驱动脉冲方波中都有数十个电流脉冲波向驱动电路充入电流。大师再大胆假设,如果驱动脉冲波的上升沿刚好与充电电流脉冲波上升沿重叠或者是产生某一相位上的重叠关系时,TLP351内部高增益放大器便产生自激,此时TLP351俨然构成了一个“受控电流源”,以接近电源电压26V为基点与外部电路中的电容C123及各种寄生电感(在此高频下电解电容也会呈现相当程度的“电感性质”)产生谐振。因自激振荡必然导致TLP351内部输出端上、下管交替导通,在TLP351的⑤-⑥脚出现以26V为中心点的对称谐振波,此时电容C123两端便可产生高达50V以上的谐振电压。在经过TR3、TR4的转换(转换的是直流电平相对位移)并放大(放大的是电流而非电压)后自然会转化为以18V为中心点的“正负双峰电压”。同时,此自激振荡的频率约为1M多,远远高于开关电源的工作频率。当自激振荡从下管转换到上管导通后,也就是振荡完成一个周期后,TLP351内部放大器进入同样陡峭的di/dt上升沿时,但是此时的充电电流尝处于同一个电流脉冲波的“平顶”阶段,所以自激振荡的触发条件消失而停止振荡。谐振电压本来就因C123等产生并存在于其两端,D14的钳位作用自然也就“水涨船高”而无法起到设计者所设计的钳位于正常时18V电压上的效果。
由以上推理分析不难看出,当TLP351内部的高增益放大器工作点发生漂移时,并在外部触发条件下成为一个“受控电流源”后,不但它的自激振荡及振荡幅度完全受该触发条件的控制,同时也与外部电路密切相关。当驱动脉冲的上升沿与充电电流脉冲的上升沿完全重叠时,此时的自激最强,振荡幅度最大;当相位稍稍偏移时,自激减弱,振荡幅度减小;当相位相差更大时,TLP351的自激触发条件消除,输出波形正常。按照大师的推理思路,如果使用双踪示波器甚至电流型示波器应该可以方便地验证,无奈大师没有此类仪器实验而仅为推论。
这样它跳过流的原因也很好解释了,当没有带负载时,它的电流输出为0,电流传感器检测不到电流而没有跳故障。当带电机时,哪怕是很小的电流,高灵敏度的电流传感器就能捕捉到IGBT的瞬间过流现象而保护停机。
机器的驱动波形虽然已经正常了,但后续工作对我来说并没有结束。为什么会导致TLP351早夭?或者说它的工作状态只是稍微的发生了一点偏移就在外电路的干扰下产生了自激振荡?大师认为除了它自身的内部结构原因外,或许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外部条件,那就是本机中的C123身兼数职!它不仅要吸收TLP351正常工作时带来的高频脉冲,同时还要对来自开关电源的高频脉冲进行滤波。不知设计者对“栅极电阻”的处理上采用“一分为二”,而在此处却又以“合二为一”的方式处理做何解释?
最后大师在电解电容C56、C55的两端以及C56正极与C55负极间各加焊1个100NF的贴片电容。大师认为,一是可以减小开关电源的高频脉冲充电电流对TLP351的干扰;二是当TLP351的内部放大器工作点发生轻微漂移时,希望它们会破坏掉外部电路的谐振条件。从防止干扰到破坏谐振,在造成TLP351自激振荡要素中以两个最关键的条件着手,以期延长TLP351正常工作的时间。
在本机的维修过程中,普通万用表是检测不到如此快速变化的异常脉冲波的。如果没有ET521A检测出驱动波形的异常情况,第一步锁定的故障部位可能就不是驱动电路。就算是一步一步地摸到驱动电路了,也难能做到直接了当地更换TLP351。像其他的维修员一样,恐怕大师也只得地毯式的大片大片地把元器件更换了,即使是把所有怀疑的元器件都更换后又怎么来确定故障是真的被排除了?回过头来看,地毯式的排查肯定会修复此机故障,但结果必然是对本次维修后的效果心里没底,故障中的具体原因未知,更不用说后来有尝试着对故障假设性的分析以及对电路做尝试性的改进动作了。
因大师自身学术知识水平有限,加之检测仪器设备不全,在对本机的故障机理做分析时虽然极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作风,但最终也只能是“画饼充饥”式的“自弹自唱”一番。就本维修案例来说,乃至于对一个普通的维修员来讲,检测仪器拥有到ET521A示波表也就能够物尽其用了,维修水平发挥到如此境界也算做到学以致用了吧。
最后,想丢砖头的就尽管吧,天南地北的,我就不信你能丢的那么远,想出手的就出手吧,半途掉下砸到别人可别怨我没提醒,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14 16:22:3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