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向前发展,理论也要向前发展
尊敬的老师:
多听一下反而观点,对您还是有好处的,您是老师,什么样的学生都会有,像我这样不懂事的学生将来也会遇到。科学发展也像人走路一样,总是按照别人走过的路走,很容易,但发现不了新事物;如果自己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因没有人走可以说是没有路,前进一步都是很难的,但可以发现新天地,新事物。
利用电容器补偿无功功率的好处早在30多年前就说明:
1、感性负载并联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提高电源的利用率,减小线路中有功损耗,稳定电压等。
2、电感电路并联电容器,提高功率因数,电度表的读数不会减小,电费不会少交;安装电容器的好处在供电、发电!不再用户!!!”
第一个问题是书中讲的,是公认的;第二个问题是有的人在实践中发现的,不是公认。第二个问题,是由于第一个问题产生的,在第一个问题中没有讲出对电感负载本身的节电效果。
在30年前对低压用电单位,电感负载是否安装电容器?是有争论的,关键问题就是第二个问题。
通过无数的实践证明:在低压电网安装适当的电容器,用电单位在负载不变的条件下,节约了电能,减少了电费。从网友小试验中也得到了证实。负载做功提高了15%以上,也可以说是节电达15%以上。现在企业用户安装电容器的很多,如果得不到好处,他们是不会这样做的。
为什么用电单位安装电容器能节约电能,在做试验时不能节约电能呢?关键在什么地方呢?网友的来信说的很清楚,您没有认真去看,更没有去分析。
他在第一次试验时,电感负载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经分析得知,小电容对应于大电网,它的容量太小了。
第二次串联一个电阻R,把电负载与大电网分开了,再做试验时,电容与电感相配时,电感负载电流、电压都增大了,视在功率和有功功率增加了,输入的电流减小了。
因为他是反对我的观点的,输入的电功率是在变压器的输入端测量出的,误认为是从电源输入的总电能。
结论是:输出增加了,输入也增大了。他的观点和您的观点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观点不同的地方。
我认为:输入电能应当在R1前面测量,没安装电容器前输入的电能为8.1W;安装后电流由0.08减小到0.06,输入的电能只会减小,不会增大。对此问题您完全可以用试验证明。而您不去做,没有根据地说我糊涂。
假如我的观点符合实践,通过您的试验得到验证,您的认识也就提高了一大步,也就会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如果说我的观点是错误的,安装电容器的单位,是得不到好处的,不少交电费,他们还能坚持安装下去吗?
现在还坚持我的观点,在低压电网安装电容器是节电的,是可以少交电费的。但条件是电容器安装的位置要正确,必须安装在变压器的输出端,不能与交费的电度表安装在一起。所谓补偿,是对下面的所有的电感负载进行补偿,不是对上面的变压器无功补偿,这个变压器中的无功功率可由电力部门补偿。
请您不要生气!实践与理论必须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