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4/3/9 7:11:50
#0楼
上次修欧瑞F2000P37KW OC故障1例(见http://bbs.gkong.com/archive.aspx?id=376948),其中,关于模块栅-射极间保护稳压二极管的选用,后遗症来了。
1、原保护确实应该是24V的TVS,我想当然用的是2个12V稳压二极管正向串联代替,如图1。当时试机,OK。但是用户回去反应,试用一段时间后,报过电流OC;然后,只要上电一段时间后,启动就报过电流,只有关机断电一段时间后,才可以重新启动;只好复修。
2、复修,静态检查模块,OK;上电运行,OK;一段时间后,停机,报OC;
3、拆机盖,加电不运行观察,一会儿,发现略有烧漆味,关机,拆解电路板后,发现背面有几个焊点烧黑,对照电路板正面元件,是模块栅极串联的6个2W10欧电阻。至此,已经很清楚了,是这几个电阻过电流,而且是上电不运行时也过电流!
4、用数字表测栅-射间阻值,正反向均为10K!没问题!栅-射阻值正反向为10K,是并联栅射极的电阻阻值,说明之间的所有元件都没有问题呀!百思不得其解!
5、忽然想起来,上次修VW相栅极回路断路报OC的故障时,顺便把栅-射保护二极管换掉了。再仔细检查这些二极管的接法,是错误的。分析驱动电路不难看出,按照这种错误接法,即使在上电不运行时,栅-射间的反向电压也要导通二极管,使R1流过(6V-1.4V)/10Ω的电流而过功率发热!
6、果断把所有二极管焊下,换18V稳压二极管对接,如图2,装机,上电,运行,一段时间后,摸R1不再发热,OK。
7、教训总结:栅-射极保护二极管的选用,只考虑了对栅极正向电压(24V)时的满足条件,认为用2个12V稳压二极管串联就可以了,没有考虑到静态时栅极的反向(-6V)电压问题。
8、结论:错误的二极管的选择及错误的接法,使6个驱动IC3190负载加重,功耗加大,发热严重(也有发糊的痕迹),送给IGBT的有效触发电流被二极管分流,IGBT驱动不足,故报OC。
1、原保护确实应该是24V的TVS,我想当然用的是2个12V稳压二极管正向串联代替,如图1。当时试机,OK。但是用户回去反应,试用一段时间后,报过电流OC;然后,只要上电一段时间后,启动就报过电流,只有关机断电一段时间后,才可以重新启动;只好复修。
2、复修,静态检查模块,OK;上电运行,OK;一段时间后,停机,报OC;
3、拆机盖,加电不运行观察,一会儿,发现略有烧漆味,关机,拆解电路板后,发现背面有几个焊点烧黑,对照电路板正面元件,是模块栅极串联的6个2W10欧电阻。至此,已经很清楚了,是这几个电阻过电流,而且是上电不运行时也过电流!
4、用数字表测栅-射间阻值,正反向均为10K!没问题!栅-射阻值正反向为10K,是并联栅射极的电阻阻值,说明之间的所有元件都没有问题呀!百思不得其解!
5、忽然想起来,上次修VW相栅极回路断路报OC的故障时,顺便把栅-射保护二极管换掉了。再仔细检查这些二极管的接法,是错误的。分析驱动电路不难看出,按照这种错误接法,即使在上电不运行时,栅-射间的反向电压也要导通二极管,使R1流过(6V-1.4V)/10Ω的电流而过功率发热!
6、果断把所有二极管焊下,换18V稳压二极管对接,如图2,装机,上电,运行,一段时间后,摸R1不再发热,OK。
7、教训总结:栅-射极保护二极管的选用,只考虑了对栅极正向电压(24V)时的满足条件,认为用2个12V稳压二极管串联就可以了,没有考虑到静态时栅极的反向(-6V)电压问题。
8、结论:错误的二极管的选择及错误的接法,使6个驱动IC3190负载加重,功耗加大,发热严重(也有发糊的痕迹),送给IGBT的有效触发电流被二极管分流,IGBT驱动不足,故报OC。
[此贴子已经被jint于2014/4/8 15:26:1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