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2/3/6 10:07:02
#0楼
我向“自动化学报”投稿“HHS自控调节理念”,却得到一个“退稿说明”:
“在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哲学"。工程和应用背景的学者们比较喜于和长于"从物理到物理"的研究哲学,直接面向实际问题和实际对象,对已经揭示的控制原理和规律能够提供直观和易于理解的阐述,在工程教育和现场应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一般不易于发现新现象和新规律,形成严密的控制理论。数学和理论背景的学者们比较喜于和长于"从数学到数学"的研究哲学,面向系统问题和理论模型,对已经揭示和正在形成的控制原理能够发现新现象和提供新规律,形成比较严密的理论但还属于有待应用学者们再研究的基础理论,毕竟马克思也认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才能看做很好地发展了的",但不易于为众多的工程师们所理解和认同,处于"曲高和寡"的尴尬状态。多年以前,就有有识之士倡导和力行 "从物理到数学,再从数学到物理"的研究哲学,以期避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但这何尝是一件容易的事。鉴于本刊的征稿范围,不可能也不准备成为这种讨论的场地,敬请本文作者予以理解,”
明明我的文章是提出一种自动控制的新思路,而“退稿说明”却说它不在“本刊(注:自动化学报)的征稿范围”,关于自动化的文章不在自动化杂志的征稿范围内,真是怪事。对此我纠结了很长时间,近来经人提醒,才琢磨出点味来,自动化学报是为“数学和理论背景的学者们”而办的,而我的文章是教“工程和应用背景的学者们”如何利用自己善长的工程原理来创新自控调节,所以文章投错了对象。有多少人自认为达到“数学和理论背景的学者们”水平?
不光是自动化学报对自控理论的状态在哀叹和无奈:“处于"曲高和寡"的尴尬状态”,好多“数学和理论背景的学者们”的研发文章中也含有这样的哀叹和无奈,如一本近200页、参考文献超200个、解说他的求PID参数方法的书的头一句话是:“现代控制理论与智能控制理论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工程应用上并没有取得期望的进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呢?这需要历史地看。
在计算机出现前,自控的实现是靠模拟电路(含有放大器、电阻、电容、电感的电路和电动元件组成),设计控制系统就要设计模拟电路和确定这些元件的参数,为此研究出一套方法:先把控制系统转换为“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规律来求参数——由此研究出各种自控理论(实际是数学理论)。这要求开发者有模拟电路和较高数学方面的能力,于是才有自动控制专业的设立,创新多由数学家来完成。
现今可用计算机程序来控制,不存在模拟电路元件参数的问题,自然确定模拟电路参数的任务没了。一个顺理成章的方法来了:让电脑模仿模拟电路来控制,于是把模拟电路参数转为电脑的控制参数P、I、D。于是围绕求PID参数,发展了各种“理论”,真好像一场没尽头的求PID参数数学竞赛。模拟电路在控制方面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模仿它自然也有这些局限性,所以“没有取得期望的进展”。
要取得期望的进展,就要跳出模仿模拟电路控制的圈子,而计算机程序有能力跳出这个圈子,说实话,只让计算机程序模仿模拟电路,太委屈计算机了,它可有更多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控制,特别是模仿人脑实施控制,这些方法不涉及模拟电路知识和较高数学知识,而能充分利用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它完全能突破模拟电路的控制水平。
社会的发展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计算机前,自控技术的创新以“数学和理论背景的学者们”为主,计算机后段,就不能以“工程和应用背景的学者们”为主?
这自然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行,这是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打破自控技术高深的迷信,普及自控知识,讲什么‘量’,就讲控制它的基本策略和过程特点,在教计算机时,不仅教怎样用上面的工具(如绘图软件等),还要教点控制方面的编程知识等等。最关键的是,要动员更多“工程和应用背景的学者们”在自己的工程项目中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感兴趣可 huhush1@163.com索文或探讨
“在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哲学"。工程和应用背景的学者们比较喜于和长于"从物理到物理"的研究哲学,直接面向实际问题和实际对象,对已经揭示的控制原理和规律能够提供直观和易于理解的阐述,在工程教育和现场应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一般不易于发现新现象和新规律,形成严密的控制理论。数学和理论背景的学者们比较喜于和长于"从数学到数学"的研究哲学,面向系统问题和理论模型,对已经揭示和正在形成的控制原理能够发现新现象和提供新规律,形成比较严密的理论但还属于有待应用学者们再研究的基础理论,毕竟马克思也认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才能看做很好地发展了的",但不易于为众多的工程师们所理解和认同,处于"曲高和寡"的尴尬状态。多年以前,就有有识之士倡导和力行 "从物理到数学,再从数学到物理"的研究哲学,以期避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但这何尝是一件容易的事。鉴于本刊的征稿范围,不可能也不准备成为这种讨论的场地,敬请本文作者予以理解,”
明明我的文章是提出一种自动控制的新思路,而“退稿说明”却说它不在“本刊(注:自动化学报)的征稿范围”,关于自动化的文章不在自动化杂志的征稿范围内,真是怪事。对此我纠结了很长时间,近来经人提醒,才琢磨出点味来,自动化学报是为“数学和理论背景的学者们”而办的,而我的文章是教“工程和应用背景的学者们”如何利用自己善长的工程原理来创新自控调节,所以文章投错了对象。有多少人自认为达到“数学和理论背景的学者们”水平?
不光是自动化学报对自控理论的状态在哀叹和无奈:“处于"曲高和寡"的尴尬状态”,好多“数学和理论背景的学者们”的研发文章中也含有这样的哀叹和无奈,如一本近200页、参考文献超200个、解说他的求PID参数方法的书的头一句话是:“现代控制理论与智能控制理论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工程应用上并没有取得期望的进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呢?这需要历史地看。
在计算机出现前,自控的实现是靠模拟电路(含有放大器、电阻、电容、电感的电路和电动元件组成),设计控制系统就要设计模拟电路和确定这些元件的参数,为此研究出一套方法:先把控制系统转换为“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规律来求参数——由此研究出各种自控理论(实际是数学理论)。这要求开发者有模拟电路和较高数学方面的能力,于是才有自动控制专业的设立,创新多由数学家来完成。
现今可用计算机程序来控制,不存在模拟电路元件参数的问题,自然确定模拟电路参数的任务没了。一个顺理成章的方法来了:让电脑模仿模拟电路来控制,于是把模拟电路参数转为电脑的控制参数P、I、D。于是围绕求PID参数,发展了各种“理论”,真好像一场没尽头的求PID参数数学竞赛。模拟电路在控制方面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模仿它自然也有这些局限性,所以“没有取得期望的进展”。
要取得期望的进展,就要跳出模仿模拟电路控制的圈子,而计算机程序有能力跳出这个圈子,说实话,只让计算机程序模仿模拟电路,太委屈计算机了,它可有更多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控制,特别是模仿人脑实施控制,这些方法不涉及模拟电路知识和较高数学知识,而能充分利用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它完全能突破模拟电路的控制水平。
社会的发展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计算机前,自控技术的创新以“数学和理论背景的学者们”为主,计算机后段,就不能以“工程和应用背景的学者们”为主?
这自然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行,这是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打破自控技术高深的迷信,普及自控知识,讲什么‘量’,就讲控制它的基本策略和过程特点,在教计算机时,不仅教怎样用上面的工具(如绘图软件等),还要教点控制方面的编程知识等等。最关键的是,要动员更多“工程和应用背景的学者们”在自己的工程项目中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感兴趣可 huhush1@163.com索文或探讨
H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