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是:

电工技术

回帖:8个,阅读:824 [上一页] [1] [下一页]
20557
qlin 版主
文章数:6709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20557
注册时间:2006/2/20
发站内信
2018论坛优秀版主
2017论坛优秀版主
2016论坛优秀版主
2015论坛优秀版主
2014论坛优秀版主
2013论坛优秀版主
2012论坛优秀版主
2011论坛贡献奖
2010年论坛优秀版主
发表于:2011/7/29 0:29:48
#0楼

   本帖内容,曾以“美轮美奂”为题,贴于某论坛;但当时的帖子、没有写完,现在也不知其后面、应当是些什么了。
   本人佩服这样的做法——实用功能艺术化,现在虽然只有一个例子,仍然重新贴出。


欢迎您支持 “中华工控网” 论坛  http://bbs.gkong.com/    “电工技术”版块
————
本人技术久已荒置,不便参与技术讨论、更无法答疑,只能一旁看看,偶尔可能提示一下队形、以示存在感……
各位见谅,谢了!   20170501启
20557
qlin 版主
文章数:6709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20557
注册时间:2006/2/20
发站内信
2018论坛优秀版主
2017论坛优秀版主
2016论坛优秀版主
2015论坛优秀版主
2014论坛优秀版主
2013论坛优秀版主
2012论坛优秀版主
2011论坛贡献奖
2010年论坛优秀版主
发表于:2011/7/29 1:07:43
#1楼

   在《电世界》杂志看到过——中国的一些古代建筑,虽然看不到避雷针,但不但有防雷设施,而且被艺术化了;这里面,蕴涵着美。
   也出现过,补加避雷针后,反被雷击的情况。
   以下图片和基本内容,摘自《电世界》1988(6)4及1989(3)12,作者:乐思德(乐恩德)

   北京祈年殿的风宝铜圆顶,学者们公认是为避雷而设计的。那么,避雷针是尖顶,它为什么是圆顶呢?
图
   (该问题应当回答、而原帖未回答,现在只得保持原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29 1:10:42编辑过]
20557
qlin 版主
文章数:6709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20557
注册时间:2006/2/20
发站内信
2018论坛优秀版主
2017论坛优秀版主
2016论坛优秀版主
2015论坛优秀版主
2014论坛优秀版主
2013论坛优秀版主
2012论坛优秀版主
2011论坛贡献奖
2010年论坛优秀版主
发表于:2011/7/29 1:09:45
#2楼

   尖端放电
   法国旅行家马林,于1688年到我国游历后,在《中国新事》中记述:
   当时,中国屋宇的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着一根细细的铁丝,直通地下。
   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时,……(使雷电)起不了破坏的作用。
   1752年,美国富兰克林用风筝作了雷电实验后,于次年发明了避雷针。(摘于《电世界》1988(6)42,作者:黄晞,有文字改动)

   可见,避雷针原理的应用,比其原理的发现要早;
   并且,在中国建筑的应用上,把一个实用的装置艺术化了,取得了美化的效果。
   但是,也可看出:掌握原理、取得一般方法之重要,专利制度比技术封锁要开明。过去的技术,多为师徒相传而保密,外人不得而知其玄妙,久而徒弟亦可能不知其所以然。
   (此段话,现在看来,又感不贴切——20110729摘者注)
   (毕)

   原帖未发完,现在一下找不到资料,也暂时就到这里。将原文字进行了重新排列、并有所舍弃。
   比起现在城市规划中的简单思维,则更加怀想先祖们因势利导的艺术化风格。
   (莫其麟,20110729重摘、发)
12671
ascent
文章数:7767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12671
注册时间:2007/11/14
发站内信
2011国庆活动
发表于:2011/7/29 9:29:19
#3楼
中国特色的文化也表现在上面了
不错!
滁州特产------琅琊酥糖、贡菊,需要的请站内联系。
12337
智能ABC/Z
文章数:4634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12337
注册时间:2006/2/11
发站内信
2015春节活动
2010年度论坛贡献奖
2010年四月影像
发表于:2011/7/29 14:58:17
#4楼
现在的避雷针都做得比较美观了。
 活到老,学到老!感受生活,也享受生活!
匿名用户
文章数:N/A
年度积分:0
历史总积分:0
注册时间:2005/5/2
发站内信
发表于:2011/7/29 17:38:46
#5楼
该用户被锁定,回复内容不予显示!
20557
qlin 版主
文章数:6709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20557
注册时间:2006/2/20
发站内信
2018论坛优秀版主
2017论坛优秀版主
2016论坛优秀版主
2015论坛优秀版主
2014论坛优秀版主
2013论坛优秀版主
2012论坛优秀版主
2011论坛贡献奖
2010年论坛优秀版主
发表于:2011/7/30 11:40:19
#6楼

   谢谢各位顶帖!

   找到了《电世界》1988(6)4这篇文章(作者:乐恩德),但也未对2楼问题给出答案;不过,还有其他的例子,比如:
   北京东40华里的通县塔,塔顶有金属刹,刹的根部有铁索连接,铁索由塔顶一直连到塔旁的水井中;这样的设置,或可视为防雷装置。
10864
viptda2005
文章数:6371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10864
注册时间:2007/6/13
发站内信
发表于:2011/7/31 23:49:55
#7楼
想不明白古代房顶的那些细细的避雷针,什么不锈断呢,看样子嘿嘿的
20557
qlin 版主
文章数:6709
年度积分:50
历史总积分:20557
注册时间:2006/2/20
发站内信
2018论坛优秀版主
2017论坛优秀版主
2016论坛优秀版主
2015论坛优秀版主
2014论坛优秀版主
2013论坛优秀版主
2012论坛优秀版主
2011论坛贡献奖
2010年论坛优秀版主
发表于:2011/8/3 6:22:29
#8楼
古人崇尚因势利导、效法自然,相比之下,特别是近年来,有的城市的某些建设中,思维就显得简陋了。

   比如,河边建个风光带吧,就把以前的草木全毁了,把以前的建筑物拆了(也不管是建了多长时间的),看是好看,却不是艺术了,而是破坏和花钱。
   不要告诉我有段岸上的树木没砍,当然特例还是有的;不要说什么以前的技术手段有限,技术手段不仅仅是用来搞破坏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动态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非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工控网客服热线:0755-86369299
版权所有 工控网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62.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