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8/7/2 16:18:00
#0楼
电信级骨干网桥接(PBB)和电信级骨干网传输(PBT)(又被称作PBB-TE),是IEEE提出的标准。在PBB,或称为MAC-in-MAC技术中,用户的以太网MAC地址和负载被封装进运营商的以太网帧中,然后通过运营商的MAC地址及光纤收发器实现网络中的交换与传输。
而PBT技术为端到端以太网传输提供了工具,保证了以太网业务通过电信级以太光传输网络时的QoS。PBB/PBT的目的是提供低成本的二层交换和以太网汇聚设备,以便为电信级以太网业务提供合适的网络。
带宽利用率
基于WDM的以太网技术和配置光纤收发器设备已经极大地提高了光通信的带宽利用率。目前大多数已部署的WDM平台采用电路交换的形式,即每个波长用作一个点对点连接。因此,为了维持一个点对点光链路,就必须专门配备两个光纤收发器。
最早的基于WDM的以太网系统将单个1Gbit/s或10Gbit/s以太网接口直接映射到一个波长里,作为一路信号收发。这种方法实现简单,但带宽利用率很低。
20Gbit/s的数据从核心网过来。路由器通过城域电信级以太光传输网络将数据传递到接入节点。由于数据带宽大于传输容量,2.5Gbit/s的单路波长已经不够用,必须部署10Gbit/s,结果导致备用容量的上升以及成本的增加。
为了提高带宽利用率,光路交换供应商开发了以太网接口疏导模块,静态地将多路以太网接口映射到一个波长中。例如,有些系统可以将多个1Gbit/s以太网接口合并到一个10Gbit/s波长中。这种方法确实提高了一部分带宽利用率,但由于不论是否有传输需求,每个接口都占用了部分带宽,导致利用率仍然不高。
最近,有些供应商已经为光路交换平台增加了二层包交换模块。这些系统允许任意一个以太网接口中的包交换到预先指配的波长中,从而降低了以太网接口的数量,提高了带宽利用率。这种方法相对疏导系统确实有所改进,但仍存在带宽浪费。
光突发交换(OBS)已经逐渐成为光路交换的替代技术。两种交换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光突发交换仅仅需要一半数量的光纤收发器。光路交换为每两个接入点指配一对专用收发器,而突发交换为每个接入点配置一个突发收发器,就可以实现一个环上任意节点间的包传输。这种技术提高了光域的包复用效率,每个收发器共享了所有节点的带宽,传输容量可以实时进行再分配。
光纤收发器更多相关知识延伸:
如何防范宽带及光纤收发器设备遭雷击
而PBT技术为端到端以太网传输提供了工具,保证了以太网业务通过电信级以太光传输网络时的QoS。PBB/PBT的目的是提供低成本的二层交换和以太网汇聚设备,以便为电信级以太网业务提供合适的网络。
带宽利用率
基于WDM的以太网技术和配置光纤收发器设备已经极大地提高了光通信的带宽利用率。目前大多数已部署的WDM平台采用电路交换的形式,即每个波长用作一个点对点连接。因此,为了维持一个点对点光链路,就必须专门配备两个光纤收发器。
最早的基于WDM的以太网系统将单个1Gbit/s或10Gbit/s以太网接口直接映射到一个波长里,作为一路信号收发。这种方法实现简单,但带宽利用率很低。
20Gbit/s的数据从核心网过来。路由器通过城域电信级以太光传输网络将数据传递到接入节点。由于数据带宽大于传输容量,2.5Gbit/s的单路波长已经不够用,必须部署10Gbit/s,结果导致备用容量的上升以及成本的增加。
为了提高带宽利用率,光路交换供应商开发了以太网接口疏导模块,静态地将多路以太网接口映射到一个波长中。例如,有些系统可以将多个1Gbit/s以太网接口合并到一个10Gbit/s波长中。这种方法确实提高了一部分带宽利用率,但由于不论是否有传输需求,每个接口都占用了部分带宽,导致利用率仍然不高。
最近,有些供应商已经为光路交换平台增加了二层包交换模块。这些系统允许任意一个以太网接口中的包交换到预先指配的波长中,从而降低了以太网接口的数量,提高了带宽利用率。这种方法相对疏导系统确实有所改进,但仍存在带宽浪费。
光突发交换(OBS)已经逐渐成为光路交换的替代技术。两种交换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光突发交换仅仅需要一半数量的光纤收发器。光路交换为每两个接入点指配一对专用收发器,而突发交换为每个接入点配置一个突发收发器,就可以实现一个环上任意节点间的包传输。这种技术提高了光域的包复用效率,每个收发器共享了所有节点的带宽,传输容量可以实时进行再分配。
光纤收发器更多相关知识延伸:
如何防范宽带及光纤收发器设备遭雷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