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8/1/22 11:37:00
#0楼
关键字:SDH MSTP 光网络
在国外的一些实验网中,个别运营商的综合接入网依然存在V5接口,为了统一适配TDM/IP,有些采用MSTP实现GFP+VCAT+LCAS方案。虽然这种方案可以解决业务拥塞问题,但是回到了SDH电路指配老路上,因此不建议采用。
在流媒体业务从核心服务器向底层用户分发的过程中,MSTP的身影处处可见。然而,国家标准对MSTP支持组播业务仅做出了可选性规定,MSTP支持组播的能力非常弱,而这对于基于软存储空间下的有交互需求的Time-Shifted TV(时移电视)是致命的,最终将导致压力转移到支持IGMP Snooping的DSLAM和支持IGMP Proxy的AG。对此目前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利用VCG(Virtual Concatenation Group,虚级联组)支持组播,该方式完全依靠SDH矩阵的交叉复制;另一种是支持二层组播的RPR(Resilient Packet Ring,弹性分组环),但现阶段对RPR表示谨慎的乐观态度,原因是基于PIM的组播拓扑难以保证环型。
目前业界最流行的论调就是IP承载一统天下,其实这个概念在很早之前就被中国电信的传输专家张成良先生予以驳斥,即“业务的IP化不等于承载的IP化”。笔者对这一观点非常赞同。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传统的固网运营商,还是新兴的移动运营商,其网络底层的TDM实际都是依靠传统的SDH系统接入,这一点在短期内不仅不可能改变,在移动运营商网络中还有逐步加剧的趋势。也就是说,在短期内实现接入网的IP化是不可能的。
但是综合承载的概念是没有问题的,即:使用一个统一的网络结构,不再区分IP承载和传输承载。那么IP承载适用于哪些场景呢?笔者认为适用于汇聚层以上场景。因为从目前看,IMS的可行性控制会较多地在数据设备上实现,同时不可能全盘替换接入层的SDH设备,在汇聚层上实现更现实。因此笔者认为图1所示的网络结构才是最可能的综合承载网拓扑。
在未来SDH 系统将降级作为传统网络的接入方式,继续保留。同时,对于QoS要求较高的一些大客户,SDH专线仍有用武之地。而对于长途干线,短期内看不到IP路由器集成DWDM的可能性,至少在我国不可能快速商用,所以不必担心WDM系统的前景。
网络拓扑,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疑问:一是如何实现SDH接入与IP汇聚层的联系,二是目前正在发展的传输技术的定位问题。
问题一有两种答案。一种是利用“综合接入转换系统”实现网络互联。目前一些厂商已经推出具有Bit-Slice交换能力的设备,由于该设备是基于比特级别的业务交叉,因此可以实现SDH 与IP的相互转换。另一种答案其实与问题二是相辅相成的,就是类似MSTP/PBT/TMPLS这样可实现数据能力的传输技术如何发展。MSTP已经应用多年,不存在任何问题,还可能因为较为低廉的价格优势继续在网络中实现多业务的接入。而对于TMPLS和PBT,后者短期内仍将局限于数据层面内做汇聚,而TMPLS则可能会在端对端的传输专线中有比较大的用武之地。
延伸阅读:SDH MSTP 光网络
在国外的一些实验网中,个别运营商的综合接入网依然存在V5接口,为了统一适配TDM/IP,有些采用MSTP实现GFP+VCAT+LCAS方案。虽然这种方案可以解决业务拥塞问题,但是回到了SDH电路指配老路上,因此不建议采用。
在流媒体业务从核心服务器向底层用户分发的过程中,MSTP的身影处处可见。然而,国家标准对MSTP支持组播业务仅做出了可选性规定,MSTP支持组播的能力非常弱,而这对于基于软存储空间下的有交互需求的Time-Shifted TV(时移电视)是致命的,最终将导致压力转移到支持IGMP Snooping的DSLAM和支持IGMP Proxy的AG。对此目前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利用VCG(Virtual Concatenation Group,虚级联组)支持组播,该方式完全依靠SDH矩阵的交叉复制;另一种是支持二层组播的RPR(Resilient Packet Ring,弹性分组环),但现阶段对RPR表示谨慎的乐观态度,原因是基于PIM的组播拓扑难以保证环型。
目前业界最流行的论调就是IP承载一统天下,其实这个概念在很早之前就被中国电信的传输专家张成良先生予以驳斥,即“业务的IP化不等于承载的IP化”。笔者对这一观点非常赞同。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传统的固网运营商,还是新兴的移动运营商,其网络底层的TDM实际都是依靠传统的SDH系统接入,这一点在短期内不仅不可能改变,在移动运营商网络中还有逐步加剧的趋势。也就是说,在短期内实现接入网的IP化是不可能的。
但是综合承载的概念是没有问题的,即:使用一个统一的网络结构,不再区分IP承载和传输承载。那么IP承载适用于哪些场景呢?笔者认为适用于汇聚层以上场景。因为从目前看,IMS的可行性控制会较多地在数据设备上实现,同时不可能全盘替换接入层的SDH设备,在汇聚层上实现更现实。因此笔者认为图1所示的网络结构才是最可能的综合承载网拓扑。
在未来SDH 系统将降级作为传统网络的接入方式,继续保留。同时,对于QoS要求较高的一些大客户,SDH专线仍有用武之地。而对于长途干线,短期内看不到IP路由器集成DWDM的可能性,至少在我国不可能快速商用,所以不必担心WDM系统的前景。
网络拓扑,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疑问:一是如何实现SDH接入与IP汇聚层的联系,二是目前正在发展的传输技术的定位问题。
问题一有两种答案。一种是利用“综合接入转换系统”实现网络互联。目前一些厂商已经推出具有Bit-Slice交换能力的设备,由于该设备是基于比特级别的业务交叉,因此可以实现SDH 与IP的相互转换。另一种答案其实与问题二是相辅相成的,就是类似MSTP/PBT/TMPLS这样可实现数据能力的传输技术如何发展。MSTP已经应用多年,不存在任何问题,还可能因为较为低廉的价格优势继续在网络中实现多业务的接入。而对于TMPLS和PBT,后者短期内仍将局限于数据层面内做汇聚,而TMPLS则可能会在端对端的传输专线中有比较大的用武之地。
延伸阅读:SDH MSTP 光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