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4/12/18 13:28:00
#0楼
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在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期间举办的上海先进制造业与工程大师对话会上,来自中国、英国、美国、韩国、法国的五大工程院院长就“如何培养优秀工程师”展开了一场高层对话。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说,必须对现行的工程师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现在的工程师教育太过专业,应当加强和扩展新一代的知识基础,增加知识宽度。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物理知识薄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生物退避三舍,基础教育的过早细分对培养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不利。他认为,只有加强基础教育的力量,才能造就出具有广阔学科背景的优秀工程师。对此,他提出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必须加强和扩大新一代工程师的知识基础。他说,他当年在北京读书学冶金的时候,物理、化学的内容学得非常之多,而且也接触了电子电气方面的知识,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而现在的教育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其次,要培养新一代工程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过去,工程师只是尽力为扩大生产力而努力,而现在,整个社会都在要求生态环保的发展;第三,必须把工程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工程师不能只注重技术,不能在发展中破坏传统文化。工程师不仅要改造物质,而且要促进整个人类进步。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布鲁斯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新一代工程师在增加知识宽度的同时,还要培养一种企业家精神。工程师必须了解其肩负的责任,为创造新的产业贡献力量。美国工程院院长沃夫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韩国工程院院长李俊基也认为,必须创新工程师教育,因为实践与理论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法国工程院副院长吉诺则表示必须关注全球化对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
在工程师应具有人文科学背景这一主张下,五位工程院院长的观点惊人一致。徐匡迪说,对工程师的责任要有新理解。过去认为工程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创新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但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工程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工程师同时还应具备人文素养。
布鲁斯爵士认为,工程师既能改造世界,亦能破坏环境,让工程师了解人文科学尤其是历史学,具有以史为鉴的现实价值。他说,要像医护人员宣扬“救死扶伤”那样,在工程师中宣扬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老一辈工程师追求效率最大化已成习惯。他们应该有勇气超越自己,回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里。我们需要对历史、社会、文学都有造诣的工程师,做任何工程决定都深思熟虑、以史为鉴。工程师不能成为沉浸在术语中的“文盲”。
徐匡迪说,令人满意的工科教授背景应该是,大学毕业后先进企业,成为企业领导或者研究机构负责人后,再被推荐回大学当教授,而不是像现在国内那样“从课堂到课堂”。另外的角度,应给读工程的硕士、博士“断奶”,让他们自己找课题、找资金支持,而不是由导师给课题,这样有利于促进工程教育贴近实际。吉诺介绍,法国近年成立了3个技术与理工大学,专门培养实用工程师,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生产实践。
李俊基说,在过去几年里,韩国工程师人数不断减少,因为当医生、律师收入更高,使培养优秀工程师的选材范围越来越小。韩国工程院现在非常重视重塑工程师吸引力,如在小学课程中加入工程技术基础内容,招募三星、电气等大公司工程师作为志愿者,向孩子们宣讲工程技术的无限魅力;同时组织各种论坛,培养公众对工程师职业的兴趣。
沃夫十分羡慕中国工程师的地位。中国本科生中有38%学工科,美国的这一比例不到5%,低于英国的12%。事实上正是工程技术改变了整个20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同样离不开工程技术,这是一个令美国担心的现状。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说,必须对现行的工程师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现在的工程师教育太过专业,应当加强和扩展新一代的知识基础,增加知识宽度。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物理知识薄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生物退避三舍,基础教育的过早细分对培养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不利。他认为,只有加强基础教育的力量,才能造就出具有广阔学科背景的优秀工程师。对此,他提出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必须加强和扩大新一代工程师的知识基础。他说,他当年在北京读书学冶金的时候,物理、化学的内容学得非常之多,而且也接触了电子电气方面的知识,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而现在的教育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其次,要培养新一代工程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过去,工程师只是尽力为扩大生产力而努力,而现在,整个社会都在要求生态环保的发展;第三,必须把工程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工程师不能只注重技术,不能在发展中破坏传统文化。工程师不仅要改造物质,而且要促进整个人类进步。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布鲁斯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新一代工程师在增加知识宽度的同时,还要培养一种企业家精神。工程师必须了解其肩负的责任,为创造新的产业贡献力量。美国工程院院长沃夫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韩国工程院院长李俊基也认为,必须创新工程师教育,因为实践与理论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法国工程院副院长吉诺则表示必须关注全球化对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
在工程师应具有人文科学背景这一主张下,五位工程院院长的观点惊人一致。徐匡迪说,对工程师的责任要有新理解。过去认为工程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创新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但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工程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工程师同时还应具备人文素养。
布鲁斯爵士认为,工程师既能改造世界,亦能破坏环境,让工程师了解人文科学尤其是历史学,具有以史为鉴的现实价值。他说,要像医护人员宣扬“救死扶伤”那样,在工程师中宣扬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老一辈工程师追求效率最大化已成习惯。他们应该有勇气超越自己,回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里。我们需要对历史、社会、文学都有造诣的工程师,做任何工程决定都深思熟虑、以史为鉴。工程师不能成为沉浸在术语中的“文盲”。
徐匡迪说,令人满意的工科教授背景应该是,大学毕业后先进企业,成为企业领导或者研究机构负责人后,再被推荐回大学当教授,而不是像现在国内那样“从课堂到课堂”。另外的角度,应给读工程的硕士、博士“断奶”,让他们自己找课题、找资金支持,而不是由导师给课题,这样有利于促进工程教育贴近实际。吉诺介绍,法国近年成立了3个技术与理工大学,专门培养实用工程师,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生产实践。
李俊基说,在过去几年里,韩国工程师人数不断减少,因为当医生、律师收入更高,使培养优秀工程师的选材范围越来越小。韩国工程院现在非常重视重塑工程师吸引力,如在小学课程中加入工程技术基础内容,招募三星、电气等大公司工程师作为志愿者,向孩子们宣讲工程技术的无限魅力;同时组织各种论坛,培养公众对工程师职业的兴趣。
沃夫十分羡慕中国工程师的地位。中国本科生中有38%学工科,美国的这一比例不到5%,低于英国的12%。事实上正是工程技术改变了整个20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同样离不开工程技术,这是一个令美国担心的现状。
卍卐卍卐卍卐卍卐卍卐卍卐卍卐卍卐卍卐卍卐卍卐卍卐卍卐卍卐卍卐卍卐卍卐
谓正途,崎岖当先
谓正途,崎岖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