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0/4/9 15:43:42
#0楼
我写过一点技术文章。
写文章的初衷,是为了交流学习体会和工作经验。
那时,工作还没有后来这么清闲,脑子也还好使;由于工作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也没有现在的互联网,所以交流和学习都不怎么便利。
于是订有一些报刊,颇得益于他人的一些经验;渐渐地,便想着把自己的经验也介绍点出来。
开始时写了几篇,倒不觉得什么,后来越写就越谨慎了;这是因为,由于受知识量和接触面的影响,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雷同和差错。
比如,有次在处理一台设备的正反转故障后,为了消除隐患,便根据情况修改了电路,并且写成一篇小文章发表了。可是,两三年之后,在一个同行那里看到一本书,上面竞有一个非常类似的电路,出版日期还在我文章发表之前——而且,该书还属于我应当能够看到之列——顿时觉得汗毛直竖、心神不宁。
另有一次,是在1990年代,关于“密闭性”铅酸蓄电池充电器的一个稿件。当时我用两个小晶闸管并联工作,实验时得到通过,便交稿;可后来,待线路整理好以后,再通电工作,发现只能有一个晶闸管导通,于是赶紧通知修改原稿。通过分析,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实验时,并联用的导线较细较长,相当于串了一个电阻。
对于“逻辑图中的逻辑约定”一文,也出了个概念性错误,但查原稿是对的;该问题,特意在《高速走丝 电火花线切割机 电气原理与维修》上作了更正。
有了这样的经验,故在写《高速走丝 电火花线切割机 电气原理与维修》时,便在资料的使用上非常注意;对某些内容,一时难以取得同意,则宁可不用、留点不全面的遗憾,也不愿去简单重复他人的资料。而在一些个人经验方面,则采取客观实录的方式,并作出必要的说明。
这样写起来虽然很花力气,也可能显得很蹩脚,但心理上要舒坦得多;而内容的充实,则在方法和补缺上下工夫。
当然,他人资料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则尽可能给出参考文献和说明。甚至,有的内容,类同也是可能避免不了的,毕竟一些思路或经验是共通的,但若不是明知故犯,情况就会稍许好一点。
还有就是,笔者所从事的工作,技术性不是很强,由于水平所限,又可能流于浅陋;下笔之初、完稿之后,常有怕误导读者、辜负读者之念……
凡此种种,故有“心怯怯兮学为文”之说。
(20100409)
后记:
1987年前后,在从事设备电气维修时,对于低压电器控制电路颇有心得,处理过一些诸如绝缘不好、接触不良、寄生电路、竞争冒险之类的“疑难”故障,也见过涡流发热等问题的分析处理。
对于这些,由于没有记录整理,日久便只留了个印象,说不出具体的了。这也是学写文章的一个原因。
----------------------------------------------
此篇文章从博客转发
原文地址: Http://blog.gkong.com/more.asp?id=113528&Name=mqlin
写文章的初衷,是为了交流学习体会和工作经验。
那时,工作还没有后来这么清闲,脑子也还好使;由于工作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也没有现在的互联网,所以交流和学习都不怎么便利。
于是订有一些报刊,颇得益于他人的一些经验;渐渐地,便想着把自己的经验也介绍点出来。
开始时写了几篇,倒不觉得什么,后来越写就越谨慎了;这是因为,由于受知识量和接触面的影响,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雷同和差错。
比如,有次在处理一台设备的正反转故障后,为了消除隐患,便根据情况修改了电路,并且写成一篇小文章发表了。可是,两三年之后,在一个同行那里看到一本书,上面竞有一个非常类似的电路,出版日期还在我文章发表之前——而且,该书还属于我应当能够看到之列——顿时觉得汗毛直竖、心神不宁。
另有一次,是在1990年代,关于“密闭性”铅酸蓄电池充电器的一个稿件。当时我用两个小晶闸管并联工作,实验时得到通过,便交稿;可后来,待线路整理好以后,再通电工作,发现只能有一个晶闸管导通,于是赶紧通知修改原稿。通过分析,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实验时,并联用的导线较细较长,相当于串了一个电阻。
对于“逻辑图中的逻辑约定”一文,也出了个概念性错误,但查原稿是对的;该问题,特意在《高速走丝 电火花线切割机 电气原理与维修》上作了更正。
有了这样的经验,故在写《高速走丝 电火花线切割机 电气原理与维修》时,便在资料的使用上非常注意;对某些内容,一时难以取得同意,则宁可不用、留点不全面的遗憾,也不愿去简单重复他人的资料。而在一些个人经验方面,则采取客观实录的方式,并作出必要的说明。
这样写起来虽然很花力气,也可能显得很蹩脚,但心理上要舒坦得多;而内容的充实,则在方法和补缺上下工夫。
当然,他人资料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则尽可能给出参考文献和说明。甚至,有的内容,类同也是可能避免不了的,毕竟一些思路或经验是共通的,但若不是明知故犯,情况就会稍许好一点。
还有就是,笔者所从事的工作,技术性不是很强,由于水平所限,又可能流于浅陋;下笔之初、完稿之后,常有怕误导读者、辜负读者之念……
凡此种种,故有“心怯怯兮学为文”之说。
(20100409)
后记:
1987年前后,在从事设备电气维修时,对于低压电器控制电路颇有心得,处理过一些诸如绝缘不好、接触不良、寄生电路、竞争冒险之类的“疑难”故障,也见过涡流发热等问题的分析处理。
对于这些,由于没有记录整理,日久便只留了个印象,说不出具体的了。这也是学写文章的一个原因。
----------------------------------------------
此篇文章从博客转发
原文地址: Http://blog.gkong.com/more.asp?id=113528&Name=mqlin
欢迎您支持 “中华工控网” 论坛 http://bbs.gkong.com/ “电工技术”版块
————
本人技术久已荒置,不便参与技术讨论、更无法答疑,只能一旁看看,偶尔可能提示一下队形、以示存在感……
各位见谅,谢了! 20170501启
————
本人技术久已荒置,不便参与技术讨论、更无法答疑,只能一旁看看,偶尔可能提示一下队形、以示存在感……
各位见谅,谢了! 20170501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