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0/1/4 19:17:14
#0楼
《自学自会plc指令——三菱fx2n编程技术及应用》的第92页,在进行了一系列程序试验、得出特殊辅助继电器m8040(禁止状态转移)的某工作情况后,推翻了第69页对图4-14的解释,于是导出结论说:科学的态度是,应能勇于否定自己。
(《自学自会plc指令……》在“中国科技金书网”的介绍页面:http://www.golden-book.com/booksinfo/12/1203977.html)
我在一个顽强坚守传统道德的小氛围中长大,在经历了一些事情、经过了一些思考之后,脑子中隐约可现的有限的零星元素、终于象脆弱陈旧的种子,慢慢地有了生的感觉,终于有了对传统文化的些许思考。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整体看问题,给人一种大而概之、提纲挈领的感觉;而且,先知先觉者的大悟,为便于应用,化成了一个个的表格、公式和格言,通俗而分明地存在着,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浅显的例子如,小孩吃了鱼籽不好,就说小孩吃了会不认识秤;小孩吃了寡鸡蛋不好,就会说小孩吃了寡鸡蛋口臭,等等(寡鸡蛋:孵小鸡没孵好的蛋)。
又如为了保护动物,就会编造出一些故事,还有爱护动物的口语“人畜一般同”之类;甚至说,对某种野生动物伤害多了,下世就可能变成那种动物……
这些,避免了讲解过深的道理,近乎迷信。
因此常会使得“具有”科学知识的某些人们,生出一种无以着落的感觉,甚或成了一种反传统知识的口实。
而且,对于中国的古文献,若没有一定的素养,又是很难理解透彻的。于是有的人们,对于即使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中正确的东西,也会认为没有“理论”(具有指导意义的一般性原理)、和不符合科学,而加以扬弃。
但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保护环境的思想,使得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和睦共处。
而后来,科学如一头猛兽,乱冲乱撞,打破了世界的平静。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以为,只要科学发展了,问题就解决了;殊不知,问题层出不穷,单靠科学手段,已无法解决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或许,把科学比做猛兽,许多人会过意不去;那么,与传统文化相比,我把科学比做初生牛犊,而且是一只敢于莽撞的牛犊——它虽开辟了许多的地界,却已经犯下了许多的过错。
科学(技术)的应用,强化了人类的贪婪,导致了环境的破坏。而在中国,还引起了传统道德的分崩离析;人们的思想,一旦解除禁锢,就泛滥起来,就像决堤之水,或者如没有抵抗力而遇到病菌……
当然,科学并不是一无是处,它的实证精神,就值得肯定。之所以我说,“科学的态度是,应能勇于否定自己”,是寄希望于科学本身的原则,用科学的手段、结合人文的思想,去发现和缓解错误、阻止错误的继续蔓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佛教中的偶像,都是道德高深之士、是道德的楷模,是严于律己的;对于一般的修道之人,亦要求如此,向他们看齐。
即使在民间,无论硬功武术、还是软功迷信,都是以德为先的。传统的中医,也是很重医德的;我认识的一位民间老中医(现已故),他就说有钱没钱都要治病,救人是积阴德。
因此,我希望科学能够揉入传统道德的思想;希望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思想上能够成熟起来,能够人文起来。而科学的思想就是,能够勇于改正错误,包括科学所犯下的错误。
(现在有的“搞笑”影剧,却把人性弱点集于传统道德的化身,还美之名曰人性化,是很不可取的)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没有科学技术的日子是无法想像的。所以阻止科学的发展、或放弃科学技术,都是不现实的。最终,只能用正确的人文思想引导科学,才能使科学的功用正常发挥。
成事在天,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科学出现了;败事在人,如果不好好地运用科学,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也是在技术书籍上,写上“科学的态度是,应能勇于否定自己”这样一句话的根本用意。
(20090930)
附:
本人之于科学的看法,曾贴出过一个帖子:我所理解的科学http://www.golden-book.com/publog/user1/339/archives/2007/1330.shtml
其中谈到:更兼由科学所衍生出来的技术,满足了人们好奇、争胜、贪婪的需要,因而更使一部分人对它敬畏了起来。
而于人性贪婪的帖子,也有两篇。
一个是:有的穷人,只不过是没有钱的富人罢了http://blog.mw1950.com/u/moqiling/archives/2008/200883204029.html
其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人之所以为人,其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贪。
另一个则是:人类的幽默http://blog.mw1950.com/u/moqiling/archives/2007/20071173557.html
该文以轻松的笔调、谈着不轻松的话题,叙说科学无节制发展所带来的后果。
其他还有些类似的帖子,姑且不例举了。
(其林 20100104,摘于“金属加工博客网”)
----------------------------------------------
此篇文章从博客转发
原文地址: Http://blog.gkong.com/more.asp?id=108430&Name=mqlin
(《自学自会plc指令……》在“中国科技金书网”的介绍页面:http://www.golden-book.com/booksinfo/12/1203977.html)
我在一个顽强坚守传统道德的小氛围中长大,在经历了一些事情、经过了一些思考之后,脑子中隐约可现的有限的零星元素、终于象脆弱陈旧的种子,慢慢地有了生的感觉,终于有了对传统文化的些许思考。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整体看问题,给人一种大而概之、提纲挈领的感觉;而且,先知先觉者的大悟,为便于应用,化成了一个个的表格、公式和格言,通俗而分明地存在着,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浅显的例子如,小孩吃了鱼籽不好,就说小孩吃了会不认识秤;小孩吃了寡鸡蛋不好,就会说小孩吃了寡鸡蛋口臭,等等(寡鸡蛋:孵小鸡没孵好的蛋)。
又如为了保护动物,就会编造出一些故事,还有爱护动物的口语“人畜一般同”之类;甚至说,对某种野生动物伤害多了,下世就可能变成那种动物……
这些,避免了讲解过深的道理,近乎迷信。
因此常会使得“具有”科学知识的某些人们,生出一种无以着落的感觉,甚或成了一种反传统知识的口实。
而且,对于中国的古文献,若没有一定的素养,又是很难理解透彻的。于是有的人们,对于即使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中正确的东西,也会认为没有“理论”(具有指导意义的一般性原理)、和不符合科学,而加以扬弃。
但事实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保护环境的思想,使得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和睦共处。
而后来,科学如一头猛兽,乱冲乱撞,打破了世界的平静。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以为,只要科学发展了,问题就解决了;殊不知,问题层出不穷,单靠科学手段,已无法解决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或许,把科学比做猛兽,许多人会过意不去;那么,与传统文化相比,我把科学比做初生牛犊,而且是一只敢于莽撞的牛犊——它虽开辟了许多的地界,却已经犯下了许多的过错。
科学(技术)的应用,强化了人类的贪婪,导致了环境的破坏。而在中国,还引起了传统道德的分崩离析;人们的思想,一旦解除禁锢,就泛滥起来,就像决堤之水,或者如没有抵抗力而遇到病菌……
当然,科学并不是一无是处,它的实证精神,就值得肯定。之所以我说,“科学的态度是,应能勇于否定自己”,是寄希望于科学本身的原则,用科学的手段、结合人文的思想,去发现和缓解错误、阻止错误的继续蔓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佛教中的偶像,都是道德高深之士、是道德的楷模,是严于律己的;对于一般的修道之人,亦要求如此,向他们看齐。
即使在民间,无论硬功武术、还是软功迷信,都是以德为先的。传统的中医,也是很重医德的;我认识的一位民间老中医(现已故),他就说有钱没钱都要治病,救人是积阴德。
因此,我希望科学能够揉入传统道德的思想;希望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思想上能够成熟起来,能够人文起来。而科学的思想就是,能够勇于改正错误,包括科学所犯下的错误。
(现在有的“搞笑”影剧,却把人性弱点集于传统道德的化身,还美之名曰人性化,是很不可取的)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没有科学技术的日子是无法想像的。所以阻止科学的发展、或放弃科学技术,都是不现实的。最终,只能用正确的人文思想引导科学,才能使科学的功用正常发挥。
成事在天,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科学出现了;败事在人,如果不好好地运用科学,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也是在技术书籍上,写上“科学的态度是,应能勇于否定自己”这样一句话的根本用意。
(20090930)
附:
本人之于科学的看法,曾贴出过一个帖子:我所理解的科学http://www.golden-book.com/publog/user1/339/archives/2007/1330.shtml
其中谈到:更兼由科学所衍生出来的技术,满足了人们好奇、争胜、贪婪的需要,因而更使一部分人对它敬畏了起来。
而于人性贪婪的帖子,也有两篇。
一个是:有的穷人,只不过是没有钱的富人罢了http://blog.mw1950.com/u/moqiling/archives/2008/200883204029.html
其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人之所以为人,其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贪。
另一个则是:人类的幽默http://blog.mw1950.com/u/moqiling/archives/2007/20071173557.html
该文以轻松的笔调、谈着不轻松的话题,叙说科学无节制发展所带来的后果。
其他还有些类似的帖子,姑且不例举了。
(其林 20100104,摘于“金属加工博客网”)
----------------------------------------------
此篇文章从博客转发
原文地址: Http://blog.gkong.com/more.asp?id=108430&Name=mqli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4 19:43:1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