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7/4/10 22:38:00
#0楼
星逝夜潭:哀莫大于心死——为一对麻绳捆绑投江的年轻夫妇
曾经发过《老人要主动自觉告别历史舞台》一帖,其中老人像传说中的大象一样,年老体衰时候,主动自觉离开象群,庄严地迈向传说中象牙堆积如山的“大象谷”。在“大象谷”,在大象祖先身旁,安静地告别这个世界。这是老人最好的归宿,是解决社会养老,不打扰社会,不搅扰庙堂的最好办法。
老人可以乐为大象,无以为憾。却有一对急性子的的年轻夫妇,早早地在30多岁的日子,就主动自觉地麻绳捆绑一块,投向滚滚长江。这种告别世界的形式,也算一种新的归宿,一种新的死亡改革。
捆绑投江,之前也有,但都是殉情的青年男女,为爱所致。如果“八女投江”也算,那是因为恨。一对30多岁,有着幼小孩子的年轻夫妇,不为爱恨,捆绑投江,溢以史无前例,大约不过份。
一般人都认为,这对领时代死亡改革创新形式先河的年轻夫妇,是因为疾病原因,以年轻的生命倾诉滚滚长江,于是赶紧检讨医疗改革等等。医疗改革在其中当然荣膺不可推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还没有资格享受主要的责任和义务。
疾病仅仅是这对年轻夫妇改革创新死亡形式的导火索,真正催促这对夫妇早早走向归宿,早早实行死亡形式改革创新的,是生活的艰辛和无望,是社会的冷漠和残酷。包括乙肝在内,几种疾病缠身的男主人翁,为了生活,为了幼小的孩子,还带病出外打工,还继续为生活努力挣扎,可见其对生活的留恋之心是多么强烈,对这个世界的希望是多么顽强,对继续生存下去的渴望是多么执着。
无法想象,不忍想象,男主人翁在背井离乡,带病漂泊,出外打工的三个月中是怎样挣扎,怎样艰难无望。
严酷的社会现实,最终打碎了所有的留恋和努力。一些来不及发现这对困境夫妇的人们,一些来不及把所谓社会保障送到这对夫妇手中的人们,无限惋惜和懊悔。不能不为这些人们的惋惜和懊悔感动。但是,这对夫妇最明白,所有来不及送临的社会关怀等等,都无法挽救和改变他们的绝境。疾病仅仅是身死,何况男主人翁并非疑难绝症。在疾病带来的身死之前,这对夫妇先已经心死。
这是无边的人心沙漠,善良的热血在无良无序的个人致富争夺中流失干涸。这是深深的罪恶泥潭,泥潭上面伸张挥舞的指爪手臂,竭力抓攫的是尔虞我诈,韬晦掠夺。另一种形式的群体临终挣扎。
曾经见过生产队中一位常年体弱有病的三十多岁的生产队社员,也是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平时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受到生产队和社员们许多关心关怀,一家人的口粮,按生产队全劳力和孩子的标准挑给。与捆绑投江的那对夫妇比较,说是衣食无忧,一点不过分。那是深山中的一个小山村,生产队是一个大家庭。劳动力强的人,自觉主动帮助劳动力弱的人。
这种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社会保障,包括五保户在内的社会保障,三十年前就遍布城乡。并且被保障的人们,没有脱离社会,没有脱离现实生活。这种社会保障也许有许多不足,但是,在打破这种不足的社会保障之前,要先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保障。
那是所谓大锅饭的时代。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的时代。生产队是一个小小的大家庭,无数这样的小小大家庭遍布中国大地,组成中国最大的大家庭。
那是一个所谓养懒汉的大锅饭的时代。星汉灿烂的新中国建设者的英雄群体,英雄形象就诞生在那个时代;一个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基本健全的现代工业体系,一个向现代农业整装待发的社会主义农村,就诞生在那个“大锅饭”、“养懒汉”的时代。发生在没有贫病交加的青年夫妇抛弃幼小孩子,捆绑投江的时代。
如今,社会是一个战场,是一个舰队。人群散沙,人心熏黑,人心麻木。胜利者,幸运儿扬扬得意地对蹲在墙边晒太阳的过去的主人翁说:要承认失败。
这对夫妇承认失败,失望这个社会,投去长江,归去母亲的怀抱,滔滔母亲河,长江的怀抱。
几乎在这对夫妇捆绑投江的同时,听说有装甲巡逻车开上某大城市街头。三十年来,唯一可以和暴富速度媲美的,大约只有装甲巡逻车了。不知道会不会有这样的日子,有人像搞装甲巡逻车一样热情,搞一个盖子,把长江盖起来。
不尽长江滚滚流。仅仅三十年,悲剧,就看了太多,听了太多。不想多敲。
低眉无写处。夜寒雨紧,没有月光,也没有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