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0/7/9 11:19:46
#0楼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洪家光的工作就是为我国战机发动机研发精密铸造装备。作为一线工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航空发动机叶片罐顶、榫头制造精度由0.02毫米提升到0.005毫米,这项“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摘取了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洪家光是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工装制造厂夹具工部一工段车工。20年来,经他之手打造的数千件产品无一瑕疵,以独家绝活打破技术封锁,通过技术革新为企业增效上亿元。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刚到不惑之年的洪家光已先后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车工冠军、全国最美职工等几十项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发动机作为飞机心脏,一万多个精密零部件中,叶片就有近千片。在大推力牵引下,叶片承受着巨大的离心力,一旦与叶盘的连接不够严密牢靠,可能会导致叶片出现裂纹或断裂,甚至造成机毁人亡的惨剧。以往,只有少数国家掌握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精密磨削技术,如今,通过自主研发,洪家光团队也掌握了一套核心技术。
洪家光表示,“(金刚石滚轮)已经达到了3.5万次的磨削寿命,最精的尺寸可以做到两微米。”别看洪家光现在这么牛,1998年刚进厂的时候,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技校毕业生,厂里分配给他的都是最基础的活儿。因为羡慕老师傅们的手艺,趁晚上加班的时候,他经常偷偷用师傅的刀具练手。
刚入厂后,洪家光发现孟宪新师傅“切削内螺纹”每分钟达1200转,而他加工这个零件时只敢开到300转。于是,他决定拜孟宪新为师,学会这门技术。一有时间,洪家光就到孟师傅工作的地方观察师傅如何操作,经常给师傅打水、擦拭机床,等师傅闲下来时就请教如何提高转数而又保证质量的“诀窍”。
虚心好学的洪家光先后拜过10位师父,取各位师傅之长,技术进步很快。
作为一名车工,洪家光2009年申请了科技立项,立志加工出高精度的滚轮。现有的车床无法满足加工要求,洪家光开始一项项改进,减小托盘与操作台的间隙,改造传动机构中齿轮间咬合的紧密程度;原有的刀台抗震性不强,洪家光就重做了刀台,小托盘与下面的托盘有间隙,洪家光就将小托盘固定住……
这些都减少了车床加工中产生的震动,提高了精度。四年后他攻克难关,将滚轮精度从0.008毫米提高到0.003毫米,仅有头发丝(0.08毫米)的1/27,在别人眼里不可能的事情,洪家光努力将它变为可能。
车工要加工不同材质的零件,车刀材质就得根据零件的材质要求进行变化,还要根据不同零件要求磨成需要的角度。磨刀看似简单,但涉及材料学、机械加工技术等,也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因此,洪家光白天工作之余练磨刀,晚上回家看相关专业书籍琢磨技术原理。这些年下来,他磨出的各种刀具有上千把,无论加工什么样的零部件,他都能找到合适的刀具。由他磨出的刀具粗糙度好、精度高,加工出来的零部件光亮平整,而且刀具的使用寿命比一般刀具提高了一倍以上。
一个精密零件对应一张图纸,一张图纸对应一把刀,正是凭借这一把把设计精巧的刀和炉火纯青的技艺,洪家光挑战了一个个又一个难题,30岁出头,就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原本干粗加工的洪家光开始承担精密加工的任务,利用业务时间牵头研制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可周围人并不看好。
大家的担心不无道理,对一个工人来说,搞研发需要空气动力学、力学、化学等方面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这不是光靠苦练就可以迅速掌握的,但是洪家光不服气,他一本本书地啃,向一个个专家请教。
经过5年多的努力,1500多次尝试,洪家光团队最终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研发出一套成熟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为以后的数控化制造和批量生产打下基础。
洪家光的日常工作就是打磨叶片。一些发动机零部件要求的加工精度为0.003毫米,而现有数控机床的精度只能达到0.005毫米。为此,洪家光练出一身感知0.001毫米粗糙度变化的本领。
洪家光是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工装制造厂夹具工部一工段车工。20年来,经他之手打造的数千件产品无一瑕疵,以独家绝活打破技术封锁,通过技术革新为企业增效上亿元。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刚到不惑之年的洪家光已先后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车工冠军、全国最美职工等几十项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发动机作为飞机心脏,一万多个精密零部件中,叶片就有近千片。在大推力牵引下,叶片承受着巨大的离心力,一旦与叶盘的连接不够严密牢靠,可能会导致叶片出现裂纹或断裂,甚至造成机毁人亡的惨剧。以往,只有少数国家掌握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精密磨削技术,如今,通过自主研发,洪家光团队也掌握了一套核心技术。
洪家光表示,“(金刚石滚轮)已经达到了3.5万次的磨削寿命,最精的尺寸可以做到两微米。”别看洪家光现在这么牛,1998年刚进厂的时候,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技校毕业生,厂里分配给他的都是最基础的活儿。因为羡慕老师傅们的手艺,趁晚上加班的时候,他经常偷偷用师傅的刀具练手。
刚入厂后,洪家光发现孟宪新师傅“切削内螺纹”每分钟达1200转,而他加工这个零件时只敢开到300转。于是,他决定拜孟宪新为师,学会这门技术。一有时间,洪家光就到孟师傅工作的地方观察师傅如何操作,经常给师傅打水、擦拭机床,等师傅闲下来时就请教如何提高转数而又保证质量的“诀窍”。
虚心好学的洪家光先后拜过10位师父,取各位师傅之长,技术进步很快。
作为一名车工,洪家光2009年申请了科技立项,立志加工出高精度的滚轮。现有的车床无法满足加工要求,洪家光开始一项项改进,减小托盘与操作台的间隙,改造传动机构中齿轮间咬合的紧密程度;原有的刀台抗震性不强,洪家光就重做了刀台,小托盘与下面的托盘有间隙,洪家光就将小托盘固定住……
这些都减少了车床加工中产生的震动,提高了精度。四年后他攻克难关,将滚轮精度从0.008毫米提高到0.003毫米,仅有头发丝(0.08毫米)的1/27,在别人眼里不可能的事情,洪家光努力将它变为可能。
车工要加工不同材质的零件,车刀材质就得根据零件的材质要求进行变化,还要根据不同零件要求磨成需要的角度。磨刀看似简单,但涉及材料学、机械加工技术等,也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因此,洪家光白天工作之余练磨刀,晚上回家看相关专业书籍琢磨技术原理。这些年下来,他磨出的各种刀具有上千把,无论加工什么样的零部件,他都能找到合适的刀具。由他磨出的刀具粗糙度好、精度高,加工出来的零部件光亮平整,而且刀具的使用寿命比一般刀具提高了一倍以上。
一个精密零件对应一张图纸,一张图纸对应一把刀,正是凭借这一把把设计精巧的刀和炉火纯青的技艺,洪家光挑战了一个个又一个难题,30岁出头,就成为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原本干粗加工的洪家光开始承担精密加工的任务,利用业务时间牵头研制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可周围人并不看好。
大家的担心不无道理,对一个工人来说,搞研发需要空气动力学、力学、化学等方面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这不是光靠苦练就可以迅速掌握的,但是洪家光不服气,他一本本书地啃,向一个个专家请教。
经过5年多的努力,1500多次尝试,洪家光团队最终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研发出一套成熟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为以后的数控化制造和批量生产打下基础。
洪家光的日常工作就是打磨叶片。一些发动机零部件要求的加工精度为0.003毫米,而现有数控机床的精度只能达到0.005毫米。为此,洪家光练出一身感知0.001毫米粗糙度变化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