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思想是往程序的标准化、可移植化靠近。
其实对于大的项目,尽量使用原有框架做程序会减少成倍工作量,调试与找Bug时间也缩短很多。
关于M/T区,如果使用的是欧美系中低端PLC,还会有T1-Txxx编号的定时器或M区,但高端一点的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IEC已经帮你解决了。
关于M/T区,如果使用的是日系PLC(我目前接触的都没有中大型的),地址分配问题确实比较麻烦,功能块建的多了PLC扫描时间上去了得不偿失,项目移植性不佳,所以使用过程中都是根据预估最大个数使用数组方式声明,然而低端PLC的可以让你声明数组却无法使用变量索引。
关于冒泡算法,实际中有见别人在PLC中用过,设备属于测量类,客户可能是想看单个产品的数据(数据量不大),使用冒泡进行排序的方式,里面用到两层For循环去做,具体大家脑补吧。
看到有前辈提到对接办公软件,这个主意在10几年前的德资公司见过(VBA),如果有一个好的框架真的事半功倍,剩下的工作就是针对每台设备写自动流程与报警。
提一句题外话,如果客户能接受自动化公司提出的程序标准化,当然最好,不然一家一个标准实际很头疼。现在人力成本在上涨,设备利润在下降,同等质量情况下(大家买的气缸、伺服、转台搭起来的设备),相信到后面大家只能拼效率了,也就是标准化做的如何了?